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二十大报告专家解读⑧|吴延溢 胡卓越:
“六个坚持”是为了更好发展

信息来源: 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 2022-10-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需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做到“六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和坚持胸怀天下。深刻领悟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坚持”,对于更好地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人民至上,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应当坚守的根本立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舞台上,人民既是剧作者也是剧中人,既是行动者也是评判者。党的创新理论归根结底都来自人民,最终目标是为了人民,核心内涵是造福人民,评判标准是人民认同。其功能旨趣也在于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拥有、所掌握和运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所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坚持自信自立,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应当把握的历史主动。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成果都不是简单照搬照抄取得的,而是党带领人民直面中国国情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更加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既不封闭僵化,也不食洋不化,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在主体自觉和历史自信中以中国人自己的方式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应当运用好的正确打开方式。一方面要守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固本强基,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另一方面又要创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忘本来,展望未来,敢说敢干,不仅做到与时俱进,而且还能引领时代,将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应当依赖的现实路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面临着一系列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科学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自觉树立问题意识,聚焦新时代实践遇到的新问题、重大问题、突出问题、深层次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各项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坚持系统观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应当遵循的科学思维方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艰巨和复杂的事业。人口规模巨大、社会矛盾不断演化,各种利益关系也在加速调整,社会变革日益广泛而深刻,各类“黑天鹅”“灰犀牛”等不确定难预料事件时有发生。只有善于运用全面系统的总体性思维方法,才能科学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正是这种思维方法的生动体现。

坚持胸怀天下,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类观或天下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应当具有的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要有家国情怀,还要有天下胸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但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深刻洞察人类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关切,从世界各国汲取有益文明成果,更要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贡献,在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和交流互鉴中提出中国方案,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示大国责任担当。